最新消息

[01觀點] 促進物流發展 到底需要多少土地?

刊登時間: 2020-07-31 05:06:01  |   瀏灠次數:1827

智庫「團結香港基金」(下稱基金)周二(28日)發表研究報告,指出本港物流業用地短缺,未來更因新界棕地發展減少相關用地,故提出多項建議支持物流業持續發展,特別是預留所其需要的土地。然而,縱使物流業一直佔本港經濟重要位置,本港空運發展更是蒸蒸日上,但亦不得不忽略航運已日漸息微,到底未來物流業發展需求多少的土地,又是否需要團體所倡議的空間面積,卻是未知之數。政府必須為物流業發展制定仔細藍圖,方能說得準相關的土地需求。

基金指出,本港物流業發展面臨嚴重發展用地短缺,在2009至2018年期間,貿易及物流業所佔的本地生產總值錄得51 %的增長,惟相關工業土地的供應只有8%的輕微升幅,當中大部分更是棕地的增長。更甚者,政府未來將發展近390公頃的棕地,可用的工業用地勢必出現負增長。基金估計,要追上行業的增加價值增長,本港須增加1,300公頃的工業用地,即使考慮土地利用效率將有所提升,有關短缺仍達650公頃。基金建議多項增加物流業用地的方案,如發展多個策略物流樞,以提供740至930公頃用地,以及重置葵青貨櫃碼頭等。

土地需求須估計粗略

毋庸置疑,支持物流業繼續發展需要更多土地,而過去工業用地供長停滯亦為不爭的事實。但現時供物流業發展土地短缺是否如基金估計般嚴重,似乎值得商榷。基金的假設相當簡單,當貿易及物流業增加價值增長時,業界須處理更多的貨物,便需要更多土地與空間。然而過去物流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達51%,卻不意味相關用地面積須增加5成。畢竟,過去工業用地僅增加8%便足夠支持物流業達致上述的增長,這更教人相信業界對土地的需求並無想像般大。

當然,要支持物流業繼續發展,甚至於經濟貢獻上有所突破,提供更多發展用地是為必需。本港空運發展方興未艾,特別是近年高增值物流業務愈見重要,政府要為此提供更多用地絕對合理。但另一方面,作為過去物流業支柱的航運卻愈見式微,隨與內地港口的競爭日漸激烈,本地貨櫃碼頭的全球排名已於去年下跌至第八位,整體吞吐量亦較10年前下降13%。在此情況下,本港貨櫃碼頭無疑將更依賴轉運業務,故對空間的需求或會增加,然而在內地港口的競爭下,香港未來能否維持轉運中心此角色,似乎並不樂觀。有見更此,政府理應痛定思痛,仔細思考改革航運發展方向,朝高增值業務進發。如此一來,到底物流業未來的土地需求為何,似乎仍需更確實的評估。

發展用地無人「嫌多」,而且對比其他國家及地方於物流業用地上的增長,香港似乎亦有需要急起直追。縱使土地不足於香港來說實屬假命題,但如房屋、商業、政府設施等方面亦有迫切的土地需要,政府在規劃土地用途上更需謹慎,將珍貴的土地資源用得其所。就此,準確估算物流業發展未來確實的土地需求至關重要。

不過無論土地需求為何,基金的倡議亦值得討論。基金建議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、龍鼓灘及屯門西、新界西北和新界北等共四處地方,建立專用物流樞紐,當中提供近740至930公頃。這些地方於政府規劃中本已有重要的工業及物流業定位,而且如港珠澳大橋人工島、屯門西等更有不俗的地理位置(如鄰近機場),預留位置供空運及現代物流發展絕對合理。未來物流業到底需要多少土地,還須政府仔細研究。

徒置貨櫃碼頭並不划算

另外,基金亦倡議於長洲南填海遷置葵青貨櫃碼頭,碼頭原址則用作重新發展。當航運似乎成為夕陽工業,政府在規劃相關行業何去何從之外,適時檢討貨櫃碼頭用地重新發展的可能亦為必須。但若要於長洲南填海重置貨櫃碼頭,似乎不合時宜。先不論於長洲南填海、發展連接市區的基建等成本,從填海以至徒置貨櫃碼頭工程浩大,可料需時動輒達十數年,本港期間於航運地位只會不斷倒退,而且新碼頭能否重振本地航運發展仍是未知之數。然而政府果斷促進箭運業朝高增值方向轉型,亦未必需要以另建人工島徒置葵青貨櫃碼頭,況且誠如不同團體(包括基金在內)指出,葵青貨櫃碼頭附近尚有不少空間未被善用,政府理應優先考慮如何重新規劃葵青貨櫃碼頭以促進航運業轉型。

 

文章轉載自:https://bit.ly/39KgSEv